【资料图】
一颗安徽砀山酥梨,区域品牌价值达190亿元,带动梨农年增收2.5亿元以上,成为强县富民的“金果子”。一块连城红心地瓜干,衍生出五大系列160多个品种,销量占国内市场的80%。一块云南鲜花饼,花香沁人心脾、甜而不腻,形成了“千家企业、百亿产值”的产业格局……大江南北,广袤乡村,一个个“土特产”特而优、特而美、特而强,让人印象深刻。
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,需要做好“土特产”文章。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,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,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。”近年来,我国乡村特色产业蓬勃发展,很多地方的“土特产”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。奋进新征程,要不断做大做优做强乡村特色产业,让小小“土特产”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。
“土特产”要扎根于“土”。乡村产业发展的关键是用好一方水土,开发乡土资源,这就是“土”。每一方水土都有自己独特的物产,这是“土特产”的自然之根。因此,“土特产”是指来源于特定区域、品质优异的农林产品或加工产品。许多“土特产”作为天然产品、绿色产品,越来越受到追求健康生活的人们欢迎和喜爱,市场前景良好。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,许多农村“土特产”能够勾起一代人儿时回忆,购买、食用土特产成为一种新潮流。从东北平原到黄土高原,从水田、旱田到山地,不同气候、土壤、水源孕育了独特的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。发展特色产业,要坚持有什么样的水土就播撒什么样的种子,有什么样的资源就发展什么样的产业,依靠当地的气候类型和土壤成分构成种植特色农产品,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。
“土特产”要彰显于“特”。丹东草莓、赣南脐橙、延安苹果、茂名荔枝、大同黄花……近年来,许多拥有显著地理标识的土特产品进入市场,赢得广大消费者喜爱,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。“土特产”之“特”,是一个地方的优势资源禀赋的集中体现,是特点、特色、亮点。实践充分说明,农村产业发展只有富有特色,走一条人无我有、人有我强、符合自身实际的道路,才能脱颖而出、占领市场,形成竞争优势。富有特色的农副产品,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,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,都是乡村很吸引人的地方,也是乡村产业发展的独特土壤。要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,紧紧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,开发农业多种功能、挖掘乡村多元价值,把乡村资源优势、生态优势、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、产业优势,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“土特产”要形成于“产”。“土特产”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化,“土特产”最终要成气候,达成利益长期化、最大化和富民效应,就需要在发展中形成产业、形成集群。要按照市场需求,挖掘传统特色产品,加以改革创新,推动从传统的个体小农生产向区域化、规模化、基地化方向发展,向品牌化、品质化、标准化方向发展,形成规模效益和长期效应。要立足特色产业,发展农产品加工、保鲜储藏、运输销售等,促进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,贯通生产和销售,不断延长农产品产业链。要面向城乡居民消费需求,融合农、文、旅,不断拓展农业多种功能、挖掘乡村多元价值,发展乡村餐饮购物、文化、体育、旅游休闲、养老托幼、信息中介等生活服务,发挥三次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。
农村“土特产”,一头连着农民增收,一头连着美好生活;乡村产业振兴,一头连着农民的就业和收入,一头连着农村的生机和活力。做好“土特产”大文章,让广袤乡村产业更兴旺,让广大农民生活更富裕,一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呼之欲出。
标签: